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主要內容如下。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發展背景 第一節 發展基礎 第二節 機遇挑戰 第三節 重大意義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第三節 戰略定位 第四節 發展目標 第三章 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第一節 強化區域聯動發展 第二節 加快都市圈一體化發展 第三節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第四節 推進跨界區域共建共享 第四章 加強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 第一節 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 第二節 加強產業分工協作 第三節 推動產業與創新深度融合 第五章 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 第一節 協同建設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 第二節 共同打造數字長三角 第三節 協同推進跨區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 第四節 加強省際重大水利工程建設 第六章 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 第一節 共同加強生態保護 第二節 推進環境協同防治 第三節 推動生態環境協同監管 第七章 加快公共服務便利共享 第一節 推進公共服務標準化便利化 第二節 共享高品質教育醫療資源 第三節 推動文化旅游合作發展 第四節 共建公平包容的社會環境 第八章 推進更高水平協同開放 第一節 共建高水平開放平臺 第二節 協同推進開放合作 第三節 合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第九章 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 第一節 建立規則統一的制度體系 第二節 促進要素市場一體化 第三節 完善多層次多領域合作機制 第十章 高水平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 第一節 打造生態友好型一體化發展樣板 第二節 創新重點領域一體化發展制度 第三節 加強改革舉措集成創新 第四節 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第十一章 高標準建設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 第一節 打造更高水平自由貿易試驗區 第二節 推進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 第三節 完善配套制度和監管體系 第四節 帶動長三角新一輪改革開放 第十二章 推進規劃實施 第一節 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第二節 強化組織協調 第三節 健全推進機制 第四節 建立1+N規劃政策體系 第五節 抓好督促落實 前言 2019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著力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互配合,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 長江三角洲(以下簡稱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增強長三角地區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提高經濟集聚度、區域連接性和政策協同效率,對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意義重大。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戰略部署,編制本規劃綱要。 規劃范圍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積35.8萬平方公里)。以上海市,江蘇省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揚州、鎮江、鹽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寧波、溫州、湖州、嘉興、紹興、金華、舟山、臺州,安徽省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27個城市為中心區(面積22.5萬平方公里),輻射帶動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以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面積約2300平方公里),示范引領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以上海臨港等地區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打造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本規劃綱要是指導長三角地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一體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是制定相關規劃和政策的依據。規劃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發展背景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經濟社會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具備更高起點上推動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良好條件,也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第一節 發展基礎 經濟社會發展全國領先。深入實施“八八戰略”等重大戰略部署,勇挑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重擔,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引領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經濟實力較強,經濟總量約占全國1/4,全員勞動生產率位居全國前列。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公共服務相對均衡,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科技創新優勢明顯?平藤Y源豐富,擁有上海張江、安徽合肥2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國約1/4的“雙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區域創新能力強,年研發經費支出和有效發明專利數均占全國1/3左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研發強度均超過3%?苿摦a業緊密融合,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傳統產業滲透融合,集成電路和軟件信息服務產業規模分別約占全國1/2和1/3,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形成了一批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創新共同體和產業集群。 開放合作協同高效。擁有通江達海、承東啟西、聯南接北的區位優勢,口岸資源優良,國際聯系緊密,協同開放水平較高。擁有開放口岸46個,進出口總額、外商直接投資、對外投資分別占全國的37%、39%和29%,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形成了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等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經驗,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成功舉辦。統一市場體系聯建共享,“一網通辦”、“最多跑一次”、“不見面審批”等改革成為全國品牌,營商環境位居前列。設立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建立G60科創走廊等一批跨區域合作平臺,三級運作、統分結合的長三角區域合作機制有效運轉。 重大基礎設施基本聯通。交通干線密度較高,省際高速公路基本貫通,主要城市間高速鐵路有效連接,沿海、沿江聯動協作的航運體系初步形成,區域機場群體系基本建立。電力、天然氣主干網等能源基礎設施相對完善,防洪、供水等水利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建成,光纖寬帶、4G網絡等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在全國領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