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首都博物館和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共同主辦的“當代博物館建設及展覽詮釋國際研討會”10月28日在北京舉行,來自國內外博物館業界、北京地區博物館從業者共計兩百余位代表參加了會議。 當代博物館建設及展覽詮釋國際研討會 研討會現場 博物館是受到信賴的機構,擁有寶貴的資產和巨大的潛力。然而,21世紀一場深刻的范式轉變正在重塑我們周圍的世界。在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的環境中,博物館也需要重塑自我,以維持它們的相關性并隨著我們的前進而蓬勃發展。 21世紀的博物館對于很多人來說要有新的思維。如果說博物館想要成為人們靈感的中心、知識的中心和探索的中心,它們必須擔負起社會文明催化劑的角色,不斷地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面向社區,以社區為中心。講述社區關心的東西,而不是博物館關心的東西。要以參觀者為中心,找出多樣化的想法。要認識到不同的人有不一樣的見解。博物館必須要用新的方法保護和詮釋知識,讓人們持續保持信任。 展望未來,博物館長期以來擁有的優勢——包括館藏、目的地建筑、原創研究成果和學術權威——仍然至關重要。但僅僅這些已經遠遠不夠。它們必須化身為基石,支撐新功能構建,以有效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 龔良(南京博物院院長 ) “博物館建設發展:提升特色、空間與展覽本質” 要適應博物館自身發展的要求和公眾對博物館提出的高標準要求,建設高品質的博物館。博物館要高質量發展,意味著多樣發展已成為當今最重要的內容;博物館內外空間的特色既是地域文明的反映,也是展覽差異性所需,個性化、特色化的發展是最重要的內容。公眾的需求引領博物館發展,公眾喜歡的博物館一定是一個令人愉悅的特色空間、能提供令人舒心的教育服務。博物館要提供良好的建筑環境、文化空間和文化產品。 特色在于差異化的發展目標,是中國博物館整體高水平發展的重要內容;空間環境在于高舒適度的發展要求,是滿足公眾對博物館高品質的心理需求,是實現文化休閑的重要目標;展覽是博物館最重要的文化產品,是服務公眾的最主要載體,新電力網,也是博物館服務公眾最核心的內容。因此,博物館新建或改擴建,要圍繞上述內容開展:解決問題,提升品質。 郭小凌(首都博物館原館長、首都博物館學術委員會主任) “略說當代博物館建設”博物館建設程度的高低與特定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程度成正比。當代發達國家的博物館發展狀況對發展中國家具有指標意義。 博物館的建設最近五、六十年高速發展也提出了一些需要證實和解決的問題。比如說對博物館的建設如何合理的布局和定位,與存量博物館如何構成合理的體系避免資源的浪費?新館立項、選址、設計、招標、工程建設、驗收、后期維護和運營,博物館管理與專業隊伍的建設,策展,布展,資金籌集,文物征集,社會服務,營利和非營利的關系,數字化應用,數量和質量的平衡等。 當代博物館形式及功能無論怎樣外延,博物館的本質屬性不應改變,這就是博物館乃是一種具有自身特征的公共文化設施,其主要職能在于收存與展示有關人類史與自然史的實物證據。博物館建設應避免忽略實物的超博物館、非博物館趨向。 楊志剛(上海博物館館長) “建設一座開放的博物館” 當今博物館發展中呈現的“開放性”,對于引領和重塑城市文化的重要意義。博物館除了把展覽做好,還要考慮全局性的問題來擴大它的滲透力,影響力,輻射力,這是博物館今天承擔的社會責任必須要增加的一個維度。 本人在上海博物館東館的建設中提出“WINDOW計劃”,它包括智慧、互動、拓新、多樣、開放、面向世界。開放性是上博東館建設中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包括在空間布局等方面,力圖滿足觀眾現代審美、觀展與生活方式的要求。 今后上海文化新的藍圖里面有兩個文化核心,我們希望上海博物館的本館和東館能為這兩個文化核心的互動提供自己的作為。 段勇(上海大學副校長) “技術革命下的當代博物館” 過去20年乃至在可預見的未來,國際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最大趨勢應是當代信息技術對博物館的革命性或顛覆性改變。人類社會共發生過三次技術革命,它們對博物館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一次是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機械技術革命,它與啟蒙運動一起,推動了近代博物館理念的誕生和博物館的興起;第二次是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電力技術革命,它與全球化一起,推動了傳統博物館類型的普及和完善;第三次是20世紀40年代開始的信息技術革命,它與人工智能等一起,正在重塑和改變博物館的形態及關聯關系,我們現在所說的主要就是關注第三次。 技術本是博物館理論中的重要角色,它屬于支撐博物館學科的方法論領域;技術更是博物館實務中的重要角色,一直在藏品保護、研究、展示、教育等各環節中發揮著積極作用。而在當代,信息技術給博物館帶來的巨大影響和改變是前所未有的。日新月異的技術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著博物館的形態,重塑著博物館人與物、物與物、人與人的關系。 特別強調的是,博物館的形態可以變,博物館的關聯關系可以變,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博物館的宗旨仍應是保護和傳承人類社會的多元文化和多彩環境;而我們博物館人在技術革命時代的態度應該是:立足宗旨,“以不變應萬變”。 (本文據博物館頭條、弘博網綜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