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ss4q9"><noscript id="ss4q9"></noscript></tbody>
    <th id="ss4q9"></th>

    <tbody id="ss4q9"><noscript id="ss4q9"></noscript></tbody>
    新電力網 · 打造最新最全的電力資訊網
    當前位置: 主頁 > 電力商務 > 企業名錄 > 陳宗法:兩輪電改 催使傳統發電企業脫胎換骨

    陳宗法:兩輪電改 催使傳統發電企業脫胎換骨

    發布時間:2018-10-09 14:04內容來源:新電力網 點擊:

    關鍵詞: 電力體制改革  發電企業五大發電集團

    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的歷史時刻,也是2002年電改16周年、2018年新電改3周年的重要節點。以五大發電集團為代表的發電企業,走過了風風雨雨,經歷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既抓住了新的發展機遇,更迎接了重大的變革、嚴峻的挑戰。正是這些挑戰、變革與機遇,特別是兩輪電改,磨礪、提升、成就了發電人,催使傳統發電企業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奮力追趕全社會市場化改革的步伐,開啟了新時代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新征程。

    (來源:能源研究俱樂部 作者:陳宗法

    傳統發電企業特征

    回顧2002年電改前,傳統發電企業留給社會的印象是什么呢?記憶深處往往是這樣的:發輸配售一體化運營,高度壟斷、高度集中;發電企業相當于發電車間,抓好安全生產、職工穩定則萬事大吉;“電機一響,黃金萬兩”,高工資、高福利、高社會地位;電力短缺、計劃體制、政府定價、統購統銷;電源單一,煤電特大,高能耗、高排放;普遍缺乏市場意識、效益意識、客戶意識、環保意識。得天獨厚的優勢讓電力人“不識愁滋味”,不乏“驕矯”之氣,成為社會羨慕的群體,也是社會議論、媒體詬病的對象。

    隨著多元開放、鼓勵競爭、市場化為趨向的兩輪電改的先后推出,發電企業在競爭中促變革,在變革中謀發展,經過年復一年的磨礪與打拼,傳統發電企業的特征正在淡化、消褪,電力人身上的“驕矯”之氣已成歷史印記,發電企業在市場化改革、能源轉型、互聯網發展的大潮中搏擊前行,與社會同頻共振。

    兩輪電改,突顯市場競爭

    首輪電改是2002年2月的“五號”文件,主要任務是“廠網分開、競價上網”。同時,還進行了東北、華東等區域電力市場試點,以及主輔分離、節能發電調度、大用戶直接交易、發電權交易、農電體制改革等探索。

    改革催生活力,競爭促進發展。盡管競價上網擱淺、大用戶直供受阻,但2002年電改極大地激發了發電行業發展的活力,廠網分開的“裂變效應”始料未及 。投資主體之多元、跑馬圈地之激烈、發展格局之活躍、規模擴張之快速、對標管理之廣泛,絕對是空前的。而且,電源結構不斷優化,發電技術及裝備水平不斷提高,發電煤耗及線損率不斷下降,發電行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特別是新生的五大發電集團猶如“五虎下山”,誰都不甘落后,從電力、煤炭資源到裝機規模、煤炭產能,從傳統能源到新能源,從基本建設造價到生產運營成本,從電力、煤炭市場到資本、人才市場,從新建項目到并購重組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到2018年底,新電力,全國裝機容量達到15.3億千瓦,世界第一。13年時間新增裝機容量11.7億千瓦,相當于1949~2002年53年全部裝機容量3.6億千瓦的4.3倍;年均新增容量9000萬千瓦,是前53年年均新增容量670萬千瓦的13.4倍。其中,五大發電集團更是快速發展,由2002年的3.53億千瓦增加到2018年的6.65億千瓦,為我國裝機規模連續實現5億、10億、15億千瓦三次大的歷史性跨越、迅速扭轉“缺電”局面、實現全社會電力供需的總平衡作出了重大貢獻。

    2002年電改,盡管褒貶不一,但確實激發了發展活力,形成了市場競爭的初步格局,解決了“電荒”的重大問題 。至此,除了建設項目行政審批、上網電價政府定價、售電端不能自主選擇外,發電企業已摘除壟斷帽子,進入國資委確認的“商業類”競爭性行業。

    第二輪電改是2018年3月的“九號”文件,主要內容是“三放開、一獨立、三強化”。即:有序放開輸配以外的競爭性環節電價,有序向社會資本放開配售電業務,有序放開公益性和調節性以外的發用電計劃;交易機構相對獨立;對區域電網、輸配電體制深化研究。同時,強化政府監管、統籌規劃、安全可靠供應,構建“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體制架構,核心是建立有法可依、政企分開、主體規范、交易公平、價格合理、監管有效的市場體制。

    目前,新電改取得積極進展,不僅交易機構基本搭建、輸配電價改革全覆蓋、市場化交易電量超預期、新的配售電主體不斷涌現、電力現貨市場開啟試點、交易規則與市場監管初步建立,而且還大大促進了市場化改革,促進了電力新業態的不斷涌現,廣大工商用戶實實在在新電力網了改革紅利。2018年市場交易電量突破1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為19%;2018年1.63萬億千瓦時,增長45%,占比26%,其中:華北、南方、西北三個區域銷售電量市場化率均超過35%,蒙西、云南、貴州三個省區更是高達68.5%、65.7%、54.0%。2018年將“大幅度提高發用電計劃的放開”;2020年市場化交易電量占比將達到80%。2018~2018年,國家通過核定省級電網輸配電價、擴大電力直接交易、完善基本電價執行方式等降低電價,讓工商企業新電力網電改紅利2000億元以上,累計降低用能成本超過3200億元,促進了實體經濟的振興。

    當然,新電改還正在進行中,也存在行政干預、捆綁交易、單純降價、市場壁壘、配電受阻、監管不力、進展不一、各行其是等問題 ,迫切需要在新電改的后半段,校準方位,積極應對,完善市場體系,實現改革目標。

    回顧兩輪電改,堅持市場化改革思路,基本遵循“開放—多元—競爭—市場—規則—監管—完善”的改革邏輯,讓電力行業從半封閉走向開放,從集中單一走向分散多元,促進了電力市場的形成、電力企業的競爭以及行業的快速發展,讓消費者不僅“有電用”,而且還擁有選擇權、參與權,享受綜合能源服務,利好社會。如果說2002年電改側重于“發電側的放開”,解決了電力短缺“量”的問題,那么2018年新電改則著力“配售電側的放開”,重在解決“質”的問題,通過產銷對接、市場競爭、提高效率、降低電價、優質服務讓用戶“錦上添花、感覺良好”。

    挑戰大于機遇,磨礪了發電人

    實踐證明,兩輪電改,尤其是2018年新電改對發電企業來說,是“雙刃劍”,做好是機遇,挑戰是常態,比拼的是市場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發電企業。發電企業打破了過去計劃體制下的固有模式,告別單純發電時代,從后臺走向前臺,進入到配售電、綜合增值服務、電力新業態領域,與新生的社會配售電公司、電網企業在“交集”領域開展競爭,爭奪電力用戶、配售電資源,開展競價交易,第一次真正經歷了電力市場的洗禮,對經營理念、安全管理、發展空間、商業模式、客戶服務等產生重大而又深刻的影響,逐步向綜合能源供應商轉型,堅持能源生產與綜合服務并重。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XXXXX爽日本护士在线观看-未满十八私人高清免费影院-日本护士在线视频XXXX免费
  • <tbody id="ss4q9"><noscript id="ss4q9"></noscript></tbody>
    <th id="ss4q9"></th>

    <tbody id="ss4q9"><noscript id="ss4q9"></noscript></tbody>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