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剛過,酷熱尚未完全褪去。位于蘇州北部的陽澄湖,在艷陽下閃耀著粼粼波光。 沿湖驅車一路北上,映入眼簾的是大片被分割成規則正方形的水田,這些方型水田中生長著的,正是金秋十月中國人餐桌上的一道獨特美味—大閘蟹。大閘蟹的故鄉—蘇州市相城區陽澄湖鎮消涇村,村民們用40年走出了一條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之路。 消涇村村口的路牌上,“中國淘寶村”、“江蘇省首批農村電商示范村”,各式各樣的稱號彰顯著這個村的實力,這個搶占了全國70%大閘蟹市場的村莊,幾乎所有的村民都從事著與大閘蟹相關的產業。從1978年泥濘的村莊到2020年的大閘蟹行業巨無霸, 關于“蟹”的傳奇在這個只有679戶村民的村莊里不斷上演! 從小泥瓦匠到大建筑商 “四十年致富的關鍵就在這一方蟹池當中” 黝黑的面容加上樸素的裝扮,想在一群正在工地勞作的“安全帽”之中找到建筑商干大興,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今年五十四歲的干大興是土生土長的消涇村人,現在掌管著一支幾十人規模的建筑隊。村里的絕大多數工程都是經他手建造。當他回憶起四十年前消涇村的生活,最深切的感受就一個字:餓! “當時飯都是吃不飽的,我記得我家要去別人家去借米吃,等地里的糧食收上來,才能把欠的米還上! 當時的消涇村,不通路、不通電,每家農戶都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種生活。眼看家里吃不上飯,1978年,只有十四歲的干大興跟著大哥一起出來干泥瓦匠,學門手藝討生活。 在干大興家中的院子里,一直留存著一個老式壓路機。這是他學泥瓦工時經常使用的工具。十四歲開始做學徒,給人家蓋房子修路,當時建筑材料和設備都是靠人工身背肩扛來完成。久而久之干大興的手臂和腰部都落下了老傷,現在每到陰雨天還會隱隱作痛。即使如此,他并沒有覺得苦,因為如果留在村里種地將會更苦。 1988年,干大興的人生道路發生了轉折。已經是一支小工程隊包工頭的干大興接到了一單三萬元的生意,要去蠡口給一處廠房做整體修繕。三萬元在當時不是一個小數目,整個工期下來,每個工人平均每天都可以掙到100多元,這在當時絕對算是高收入了。干大興至此終于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當時他只有二十四歲。 后來他才知道,賺得人生“第一桶金”的這項業務,原來是村里向甲方推薦了自己。這時,他開始注意到村子的變化,他發現村民慢慢的都開始養蟹,而且生意越來越紅火。干大興雖然沒有養蟹的手藝,但泥瓦匠的老本行在村里也大有用武之地。
由于村民養蟹,都需要砌蟹池,干大興的手藝在村子里很搶手,就這樣干大興也不去外面接活了,開始一心一意給村民砌蟹池。隨著時間的推移,從原來一戶人家只要二、三十平方到現在一做就是上千平方的蟹池。干大興就像“金礦旁的賣水工”,靠給人砌蟹池發了家,現在光是蟹池一項一年就有幾十萬的收入,兒子也加入了賣蟹大軍,年銷售額在千萬以上。而他的鄰居們,所有人都從事和大閘蟹有關的行業,年收入都在百萬級。 如今日子過得富足、舒心,有時干大興還會去看看自己之前經常使用的壓路機,雖已是銹跡斑斑,卻也和他一同見證了消涇村從貧窮到富裕、脫胎換骨的變化。 身價過億的大閘蟹電商第一人 “剛開始創業時,差點因為一萬元就破了產” 在村里沿湖而建的一處水上樓閣,主人顧敏杰正在與客人品茗論道。再過半月將是他一年中最忙的一段時間。作為消涇村當之無愧的大閘蟹產業第一人,顧敏杰的創業之路卻并不像現在這樣云淡風輕。 2008年,剛從部隊退伍回鄉的顧敏杰正好趕上了螃蟹豐收的時節。由于父親是村里的蟹農,顧敏杰就幫著家里一起販賣大閘蟹?射N售渠道卻成了攔在他們面前最大的障礙。眼看著幸苦養殖兩年、品質優良的大閘蟹沒有渠道運輸,顧敏杰萌生了通過網絡電商平臺來賣大閘蟹的想法。 可真到實踐的時候卻并不那么容易。當時電商平臺才剛剛興起,這大閘蟹又是活物,靠網絡能賣出去嗎?幾乎所有人都不支持,親戚朋友們都覺得在網絡上買螃蟹不靠譜。 除了親屬不理解,快遞公司也不肯做。當時規定空運時不準放冰?芍挥23歲的顧敏杰卻不這么想,初生牛犢不怕虎的他天天白天跑快遞公司,晚上和父母一起綁蟹包裝,在中秋節終于迎來了一筆一萬元的訂單。 天有不測風云,就是這一萬元訂單差點斷送了顧敏杰的賣蟹產業。由于當時快遞空運不允許在包裝中放置冰塊,螃蟹運到目的地后都成了死蟹,一萬元的訂單不但打了水漂,還要等到十一月份氣候轉冷后再一家一家的給客戶重新發貨。 “那次打擊是最大的,當時有點灰心了,所有人都笑話我,覺得這網上賣蟹不靠譜! |